编(💼) 辑丨李珊珊 这位“草原曼(màn )巴”(曼巴,藏语意为医生)便是王万青。20世纪60年代,24岁的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(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医学系毕(bì )业后,只身从上海来到甘肃玛曲,扎根(gēn )草原(yuán )56年,他视(🦊)藏乡为故乡、把牧(🚜)民当(🥚)亲人,如一座“连心桥(🌛)”,用毕生兑现医者仁(😥)心的(de )承诺。 在玛(🔛)曲,王万青不仅是医(😪)生,更(gèng )是民族团结的使者,他将自己融入藏族同胞的生活。他尊重藏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,逢藏族传统节日,他会(huì )和牧民们一起庆祝,与他们分享节日的(de )喜悦(yuè ),像石榴籽一样与藏族同胞紧紧(🌖)抱在一(yī )起。 阿(💼)万仓(🔉)牧民们当时的担忧(🖼)不无道理(lǐ )。高原上(😯)的艰苦生活,远超过(✔)王万青的想象(xiàng )。两(🛴)间破旧的土坯房,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计,是当时卫生院的全部家当。院内没有电,也没有自来水,取暖(nuǎn )烧的是牛粪,吃饭更是很难看到蔬菜和(hé )大米(mǐ )。 2015年4月28日,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(dòng )节暨表彰(🚦)全国劳动模范和先(🌺)进工(🙄)作者大会在(zài )北京(😅)人民大会堂召开。这(♉)是继1979年,时隔36年后(hò(🚳)u )国家再次以最高规格隆重表彰英模群体、高(gāo )度礼赞广大劳动人民。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掷地有声:“无论时代条(tiáo )件如何变化,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、尊重(chóng )劳动者,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(dà )劳动群众(😵)的主力军作用。这就(🙋)是我(㊗)们今天纪(jì )念‘五(🍪)一’国际劳动节的(🤼)重大意义。” 从托(🈚)举中国航天探索星辰、逐梦太空,到打(dǎ )造“中国高铁”闪亮名片,从集齐造船业“三大明珠”——航空母舰(jiàn )、大型邮轮、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,到建(jiàn )设白鹤滩水电站、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(gōng )程……一件件国之重(⭕)器、一项项高精尖技术(☕)(shù )背后,都有大国工(⛔)匠刻苦钻研、挑战(😎)极限的(de )身影。